我是1982年同济毕业后进入设计研究院从事设计工作的。这张照片是1982年9月我第一次出差在湖南株洲和设计院的部分年轻人的留影(第三排左侧带深色眼镜的)。
当年我们77、78届共48名大学毕业生是恢复高考后进院的第一批新人,而院里原有的大都是五十年代前后大学毕业的我们父辈年龄的工程师,是一支典型的老少队伍。那时正值国家经济建设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到院报到不久就被派往湖南新建生产线施工现场工作。最初踏上设计岗位在施工现场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我刚去时现场安装阶段常驻的设计人员包括我在内有3人,设计项目总负责人陈工和一名给排水专业的工程师。随着工程进展,水专业的工程师回院,设备、工艺、窑炉等各专业的工程师都先后来驻扎过一段时间,我则作为新人在前辈老师们的指导下一直驻在施工现场直到竣工点火试运行结束。
记得初到现场时感觉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场无法对上号。是以设总陈工为首的前辈老师们耐心地教导我。例如他们会拿出铅笔徒手画出原理图甚至漂亮的设备内部构造图为我解惑;他们会对生产线上在建相关站房设备和管道等对照图纸给我一一介绍;他们教我掌握现场设计变更管理的程序、以及现场与安装单位共同研究图纸进行二次深化等方法。最紧张的是在竣工阶段,煤气炉点火时突然发生设备和烟管等四处冒烟的意外情况,我们被命令立即趴在地上,据说60年代初就曾经有生产线在竣工点火时因煤气站钟罩阀爆炸发生过伤亡事故。我亲眼目睹了设总陈工他们几个前辈老师们在危急时刻是如何配合甲方与安装公司处理事故的,从内心里敬佩他们。我至今非常感激前辈老师们像待自己孩子一样手把手地领我跨进了建设工程设计的大门。
打那以后,我开始了十多年的工程设计生涯,最初两年的驻厂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曾与很多专业的老前辈老专家们一起工作,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我自己也开始带新大学生了。我一直在努力,但是与这些前辈老师们思想境界技术素养之间的差距始终是很大的。他们是我国那个年代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是站在这些老前辈的肩膀上成长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有着他们的卓越贡献。
当年照片上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幸运:能得到如此优秀前辈老师们的教导并能够与他们成为同事;能亲身经历国家建设工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能有机会投身到我们国家建筑工程和新型建材的发展事业中去。这段工作经历为我1996年到上海电力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光阴似箭,现在我也退休了,很想念设计院的前辈老师们,希望我是一名没有让他们失望的学生。
2020年5月